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时间:2025-05-09 15:55:02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4、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朗读中揣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绘。

⑵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难点:

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年都要经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我认为每个季节都有它的好,但春天好像格外的惹人喜爱。那么请大家结合季节特点,说说春天里到底有哪些景物让你喜爱?

让我们带着你们的回答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抒情散文《春》,看看他是否也喜爱你们回答的呢?

二、导读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过程中请同学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生词(投影)。

3、本文可以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请说说它们的起讫。

讨论并归纳:

⑴盼春:(1~2节)

⑵绘春:(3~7节)

⑶赞春:(8~10节)

4、问:这三个部分按什么样的思路写的?

这三部分的顺序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5、第一自然段写盼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归纳:

⑴ “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⑵ “东风来了,……近了”。把物质当作人来写,叫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6、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春天的?

这一段是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天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有“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7、这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8、齐读第一部分,朗读中体会盼春的心情。

9、绘春这一部分描绘了几幅画面?

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春景图。

10、教师朗读春草图这一段,请学生思考,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

归纳:

⑴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

⑵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

⑶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⑷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11、问:“偷偷地”“钻”用得好,说说好在哪儿?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使其不知不觉出现,生动的表明春草的活力。

12、问:写“春草”为何又写“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

通过小孩在兴致勃勃的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13、问:“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14、朗读春花图,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春花图的?

归纳:

⑴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写花朵多;

⑵ “红的像火,……像雪”写花色艳;

⑶ “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⑷ “闭了眼……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联想到秋实;

⑸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⑹ “野花遍地是”写野花多;“散在草丛里……眨呀眨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15、朗读“春风图”。

16、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即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特征。问:“春风图”从哪些方面写出春风的特征?

归纳:

⑴句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柔和;

⑵句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⑶⑷句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17、朗读“春雨图”。思考:“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描写?

⑴ “雨是最寻常的,……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⑵ “像牛毛……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⑶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⑷ “树叶儿……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润物。

18、朗读“迎春图”。思考: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关呼应。

19、朗读末尾三段。思考: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三、小结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五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的作用。

四、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抓住文章感情线索及作者的写作思路,认真阅读全文,并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11、春(朱自清)

一、盼春: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1、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2、春花图:多、艳、甜

二、绘春:

3、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4、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5、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三、赞春:

比喻→“新”、“美”、“力”

《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知道诗歌的大致意思。

4、能够体会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体会诗人对春 ……此处隐藏24311个字……/p>

“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其实十里也听不到,一里也怕看不明。因为“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就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的景物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三)探“江南春”千古幽思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边读边在脑海浮现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思考一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最后两句在写景中又蕴含着诗人对历史和生活的无限感叹:江山依旧,南朝却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统治者迷信的神佛并没能保佑他们。这里是写景,更是对现实的讽喻,这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总结过渡:春天的美景引发的并不都是美好的体验,我们也不由在杜牧这一感叹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那么,宋代词人宋祁面对美好的春景又引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二、读“玉楼春”佳词,探析词的通感化手法

(一)赏“玉楼春”东城美景

1.学生初读诗歌,注意停顿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注意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縠()棹()

作者宋祁,字子京,宋代史学家、文学家。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色?请用笔标出来。

明确:縠皱波纹、绿杨烟外、红杏闹枝头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扣“玉楼春”惜春情思

3.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表现城市游乐生活。下片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问题预设1:学生经过品读和思考,基本能说出:上片描写景色,下片抒发感情。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追问: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若第一个问题仍回答不到位,教师可提示:这里描写的景色与之前的诗词中的景色有何不同?

问题预设2:作者笔下的游乐生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对这种概括性的问题可能感到为难,可提示:词人对这种生活的感受是什么?喜爱还是厌恶?从哪里看出?

明确:作者笔下的这种生活是美好的。晓寒还在,绿杨已笼烟。在上片中极力渲染了春景的美好,正是为了下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问题预设3:怎样看待词人在下片所抒发的“及时行乐”的情感态度?

此题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明确:

春景的如诗如画让人心醉,但美好的春天终会逝去。作者由此想到了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然而珍惜春天、珍惜青春?却有不同的回答。作者由此认为要珍惜春光,及时行乐。不过,作者提醒珍惜大好时光,还是有意义的。同学们该怎样“惜时”呢?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探“通感化”描写手法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讨论探究:“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而清代的李渔认为“闹”字不好,可用“吵”“斗”字代替,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学生讨论明确:

“闹”有争吵、热闹之意。“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也把生机勃勃地大好春光都点染了出来。“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小结:春天从来是美的,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悟。诗人表现美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客观地描述也可以融入诗人的情感。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活动三:比较阅读领悟春景

三、比探杜诗、宋词“春诗”之异同

过渡:方法交流寻捷径。

怎样做比较阅读?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师生交流。

指导语:两首诗词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因为作者生活年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因而风格也迥然不同,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齐读这两首诗词,来品味两首诗词的异同之处。

学生讨论探究后,明确:

(一)“春诗”之异

1.《江南春》:全诗四句,写景开阔,处处柳绿桃红,莺歌燕舞,有山有水。在这怡红快绿之中,水秀山明之处,还有前朝留下来的壮丽的佛寺,若隐若现在朦胧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无限风光。这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景物,既有当时的特色,又不拘泥于一地,而是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江南地区。

《玉楼春》着笔细节:词的上片写景,开头首句总写春光明媚;二句转为实写“縠皱波纹”,拟人化的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四句从远处绿杨烟外,近处红杏闹春,特别“闹”字将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2.《江南春》情感奔放:本诗立意高远,文字明白如画,诗中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特定情境相适应,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的美丽景色。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自然就奔放自然。

《玉楼春》:本词章法井然,立意小巧,情感细腻。言情缠绵但不轻薄,措辞华美但不浮艳,将珍惜时光、留连春光的情怀书写得淋漓尽致。

(二)“春诗”之同

1.景物:杜牧大手笔展开大图景,表现了江南春天的明丽之美、朦胧之美;宋祁的词也描写春天的明丽美景,其中“闹”字历来倍受称赞,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意勃发,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

2.笔法:两首诗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作者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细致的观察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

四、开展“春诗”朗诵会

指导语: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描写的春景、写景的手法及作者的情感,那么应该如何朗诵这两首诗呢?

(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1.学生练习:在把握诗情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活动。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2.熟读成诵,背诵这两首诗词。

板书设计

莺啼绿红

晴景

村郭酒旗赞美

南朝数寺感叹

雨景

楼台烟雨

春光无限好(写景)

赞美春天

珍惜青春

(感叹)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亮点:

1.本教案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2.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对诗句的语言加以揣摩,明确词语的妙处。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悟到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而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旨在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不足:课堂上要留有足够时间让孩子们读书,品味、成诵。

《《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