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说不尽的桥》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19 19:58:16
《说不尽的桥》教学反思

《说不尽的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不尽的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不尽的桥》教学反思1

上课前,我不止一次告诉自己,《说不尽的桥》是一节综合性学习课。为此,我还专门翻阅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课的上法。

通过仔细的研究教材,我初步把《说不尽的桥》教学目的定位在鉴赏世界各地形态各异的桥梁,了解丰富多彩的桥梁文化,积淀文化素养。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我摒弃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搜集资料,展示成果,游戏比赛的活动方式进行。因此,我课前早早地安排了搜集资料的任务。

当我把精心准备好的精彩引入高亢激昂的进行课前导入时,全教室的学生无不热血沸腾,至此,我对我这节课还是信心百倍的。可是当课堂进行到成果展示的环节时,出乎我的意料,居然给卡住了,原因很简单,各小组没有很好的完成搜集的任务。有的小组长说,这个星期唯一一节电脑课,老师开会去了,搜集不了,有的小组长说,我们家的电脑不能上网,诸如此类的埋怨犹如洪水猛兽,一瞬间向我奔袭而来。我慌不择路,招架不住,只能把这节课最重要的一环给抹杀了。

接下来的课程,学生呆如木鸡,我也只能对牛弹琴般的把一言堂进行到底。

课后,我掩书沉思,我不断的反思我这节课的得失,我再一次体会到功亏一篑的痛楚,也再一次明白这样的道理:课前的准备不仅仅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课前准备更是重中之重。

这次《说不尽的桥》教学,失望和遗憾在所难免,但仍有一丝快乐掠上心头,毕竟我已向成功又靠近了一步,这不也是收获吗?

《说不尽的桥》教学反思2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执教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以后,感触良多。

一、成功之处

(一)学生在学习中担当的角色更明确。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由于在活动中成为活动过程的设计者与执行者,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更加明确。一是学习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索性的学习;二是协作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三是学习问题的解决者,以专题学习成果的设计与制作来实现学习问题的解决;四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者,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知识重构,进行网站共建的创新实践。

(二)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方法得当。

1.着眼学科本身的资源,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选和重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发展。

2.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万缕的关系。我们在把握语文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并相互渗透,发挥整体协调提高的作用。

3.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的显著特征:变化性和生成性。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并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利用网络的链接,学生广阔地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种资讯,随着活动的展开,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三)构建主题内容的多层次结构。

学习内容的组合,应围绕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从学科内外、校内外筛选与该主题有关的所有信息,确定最有表现力和学习价值的材料。把相关的学习领域组织起来,先确定学习内容的主干,再确定枝叶,使内容呈现网络状的有机整体。作为习以为常的事物——桥,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而且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教师独具慧眼地把它作为学习内容的凝聚核,从三个方面选择内容,并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因而学习的辐射面广、信息量大、探究性强。可以设想,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学生形成的关于桥的知识结构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其中有科学世界中的桥,有历史长河中的桥,有文学艺术中的桥。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将远远超出知识本身。学习主题中的内容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和序列结构。比如,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由12个一级主题构成:桥之发展史、桥之分类、桥之结构、桥之专家、名桥荟萃、桥之最、桥之魅影、桥诗拾贝、桥之故事、桥之成语、心中的桥、网络资源。一级主题之下又包含若干个二级主题,这就是层次结构,而在主题中,哪些内容在先,哪些在后,就是序列的不同。

(四)兼顾过程与结果的量化评价方式。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富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这就是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一个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的内容、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应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综合性学习评价中评价设计应该能够公正的评价出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各项表现,量化评价方式能在学生之间引入竞争机制。

二、不足之处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定位不准。

在学习进程中,教师害怕学生打乱自己原来的计划,就把学生圈定在自己确定的范围内,让学生按自己预设的思路走,可这样的学习活动下来学生得到了什么?只是一些知识而已。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剥夺了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是完全背离课程标准的做法。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习主题创设的引导者,组织活动的协调者,学生实践的指导者与服务者,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握好指导的切入点,及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潜能,因势利导开展学习活动,过度指导与指导不足的毛病都要逐步克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师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过度定位。

在综合性学习的前期阶段,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时,我要求他们像专家那样研究专题,明显地走入了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过分的成人专家化。其实,综合性学习依然要以“学生为起点”,必须抛弃“综合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不必限制形式,不应突出成果意识,而是真正回归尊重学生本性的理念追求。

三、改进措施

(一)做好失败的充分准备。

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一但遇到挫折,无论是语文本身,还是信息技术运用,教师都应有的放 ……此处隐藏2582个字……的兴趣爱好,确定研究方向,结成兴趣小组。二是老师按照桥之知识、桥之文学、桥之文艺、想象之桥四个方向把学生分为四小组开展活动。三是各小组同学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各组间相互交流。四是教师及各小组组长综合活动成果,策划活动形式,组织排练。

以上活动准备,教师有明确的人员分工和计划安排,确保活动按时按质的完成。

本次活动首先是全员参与,每个同学都搜集了若干有关桥的资料,或文字,或图片,或诗词歌赋,或传说故事。然后老师与小组组长整理分析资料,策划活动方案,挑选表演同学,组织节目排练。

最后确定活动展示过程为:

教师引入——第一环节:桥之知识大比拼(通过知识抢答,了解桥的知识)——第二环节:桥之文学美欣赏(欣赏诗歌散文,体会桥之韵味)——第三环节:桥之文艺过把瘾(讲评书说相声,传承桥之文艺)——第四环节:想象之桥情悠悠(发挥联想想像,升华桥之意蕴)——教师结语。

本次活动得到区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同组语文教师的鼎力相助,使整个活动包括这节课得以较顺利地进行。我本人和学生均感觉有一定收获。

语文综合性学习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成为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的一个新领域。如果把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成了专业知识课,那语文何在?怎样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师如何对活动内容进行再思考、再选择,甚至是再创造。活动课上教师好比导演,课本就如同剧本。但课本上给的活动建议不一定就是我们具体活动的最佳“剧本”。作为“导演”智慧地选择话题,是活动成败的关键。课前我与学生策划了四个环节,既能引起同学兴趣,又有其探究的深度。在整个活动过程和展示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二是在对教材的拓展上,如何扣住语文知识的拓展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语言的表述,活动内容的安排,课后作业的布置都体现了这一点。本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处处体现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由此看来“综合性”与“语文能力”两者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如果能把两者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新课程改革尤其是其中的综合性学习是对教师的强大挑战,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知识储备、探求新事物的能力、驾驭课堂的技巧方法等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自身的积累,还要积极探索,勇于尝试,让师生在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说不尽的桥》教学反思5

“只有尝试去做你还未掌握的事情,你才会有所成长。”这是为期两周的学校教研活动对我的最大启迪。张丰的作文课,江丽鸿的解读课,让我顿悟,如果我想真正的在教学上有所进步成长,就要自己跨出探索的那一步,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次我挑战的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五大内容之一,它“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普遍较为忽视。我也是在本学期才真正意识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并尝试着进行专项训练。借着此次教研周的契机,我将《说不尽的桥》展示成果的环节作为公开课的内容,目的只有一个,明确以这样的方式来上综合性学习是否可行。

其实把综合性学习的展示环节作为公开课是很讨巧的事,因为展示课,“教师是导演,学生个个是主角”,乍一看,颇有课改的味道。但仔细推敲之下,我的课实际上是“形似而神不似”。

1、“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自为、自律。学生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然而此次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我提前设定的,活动过程是我提前设计的,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得不够充分。不过,我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等下学期开始,我就可以尝试着一步步放手。

2、“展示交流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巧妙安排,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说实话,此次综合性学习,我并没有“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比如说,每个小组展示后的“教师小结”部分,就可以让学生评价总结,但为了公开课的总体效果,也因为时间关系,我最终选择了自己说。以后的活动,我就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评价,也许还能发现更多学生的思维小火花。

3、“作为一门新课,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多样,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

像我这堂课,就让学生用三个周末做准备,(其实也可以不用那么长的时间)常态化教学确实较难。但我认为综合性学习的次数不必很多,每学期有四到五次比较专项的训练就可以。否则,让学生感觉这是一种学习负担就不好了。不过,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倒可以额外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4、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要整体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次我就设计了一个“写桥”的活动环节。但在指导学生寻找小组里最符合介绍性这个特点的文章时,我发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学生不会写说明文。当然学生一直以来训练的都是记叙文,且说明文接触的也不多,不会写也情有可原。不过,这也就突显了作文指导课的必要性。在此,我也想对张丰老师敢于上作文公开课,表示赞赏。自08年开始,我就苦于寻找作文公开课,我很想从中获得比较可行的作文教学模式。然而直至今日,这样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可见作文教学这根硬骨头有多难啃。我想,在今后的综合性学习当中,我还是会设计写的活动,而且写的形式会更多一些。

尽管我的课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我并不灰心,因为我愿意不懈地探索。有人说:“语文老师不是教语文的,而是教学生学语文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在理,也许这就是我要探索的方向。

《说不尽的桥》教学反思6

本次综合性学习,我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周后我们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以为大家有了准备,展示起来会个性张扬的。可惜,当小组代表上台,却全都谨慎小心,像宣读药物说明一样宣读自己组内材料,并且大部分仍然是资料剪辑,没有丝毫小论文的样子。

我内心里要求他们像专家那样研究课题,走入了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过分的成人专家化。综合性学习依然要以“学生为起点”,必须抛弃“综合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不必限制形式,不应突出成果意识,而是真正回归尊重儿童本性的理念追求。特修改教学思路如下:

关于教师指导:

1、在课前应了解桥梁的力学原理及桥的分类等科学知识,便于指导学生。

2、学完《中国石拱桥》后即可以将这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介绍给学生,让其收集资料,早做准备。

3、在活动过程中要时时注意明确任务和要求,不要让活动停留于表面。

关于写作:

1、要提醒学生要求写的是说明性的文章,不要在有关桥的故事上花费太多笔墨。

2、提醒学生注意写作中发挥感情要适度。

关于设计:

1、第一轮以抢答的形式了解桥的基本知识。

2、第二轮以必答的形式了解关于桥的名句。

3、第三轮以选作的形式讲述一个桥的故事。

4、第四轮以抢答的形式说出图片上的桥。

5、教师点评。

《《说不尽的桥》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