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潮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潮教学反思1《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上。
一、让“读”占“鳌头”
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让同学通过自身的理解体会,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同学很少,多数同学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同学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同学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同学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同学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
教给同学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抖”等词语。
2、充沛感悟:
只有在充沛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身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同学才干将自身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同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进行。
3、维护同学自尊心:
同学朗读后,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要引导同学一起讨论该生朗读的优缺点,不只注重横向的比较,更要注重纵向的比较,对有进步的同学要给以鼓励,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激发竞争心理:
开展朗读竞赛,教师给同学诚实的评价,并给同学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励变成同学内在的竞争动力。
5、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同学的朗读兴趣,可以为同学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如扮演读、配乐朗读等。让同学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的乐趣,视朗读为一件乐事。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置朗读,同学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论同学有无兴趣,都必需依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方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同学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同学当老师,老师当同学。同学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同学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同学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假如同学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优秀教案,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方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同学熟读成诵,从而使同学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同学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同学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同学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只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同学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同学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同学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优秀教案就力求体现出让同学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同学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同学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只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同学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假如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同学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同学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同学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局部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同学根据自身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同学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胜利的。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需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同学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同学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协助同学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同学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同学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反思2《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研究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所以,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我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我的见解,允许有不一样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我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研究“因课施教”。
观潮教学反思3我很喜 ……此处隐藏14073个字……
一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运用了对比法,如“闷雷滚动”对“山崩地裂”,“风平浪静”对“白浪翻滚”让学生说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的声音、气势的变化。还运用了画画法进行对比。如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让学生在画笔下感受钱塘江大潮气势的不同,在对比中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了自己心中的钱塘江大潮。最后再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真正的钱塘江大潮,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感受,对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抓住文章的重点,围绕“观”这个字,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情境中,邻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观潮教学反思15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课《观潮》。
因为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体制内的课文,第一次感受体制内语文课的上法,所以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熟读课文、通关生字。我也提前进行了准备,精心制作的PPT,教案从草案到二案,再到最后的定稿。怎么样用简单的语言去让孩子理解我说的话,我在心里反复进行了练习。通过课堂上的反馈,孩子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但是也有几位学生做的不够好。教师有的语言还是让学生不太懂,对老师每一个环节布置的任务有的孩子不能领会。但是也有几位同学表现突出。
今天这节课,我其实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的:孩子们能朗读吗?他们喜欢这种类型的课堂吗?他们能感悟出其中的感情吗?······一系列的疑问,所以我准备第一次上课用三课时的时间去讲授。但是结局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用了两课时的时间讲解完了所有内容,最后另外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课后我很兴奋,孩子们也很兴奋,大概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亦或是他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下面,我就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一下反思。
一、PPT呈现“钱塘江大潮”图片,学生回答“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导入环节,想用图片让孩子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大部分同学站起来回答的时候,都说的是“我觉得这个浪潮像······”但是乔治璋、赵元浩、苏诗雅、乔韵芝这几个孩子说的特别好,“我看到了大潮像水墙,我觉得十分壮观”等类似的答案。这一环节是老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我到现在还不是很明白,也许我们还需要多磨合。
二、生字的学习
PPT出示本课的生字,孩子预习的不错,所以生字很快就过关了。只是第一次这样学习,对读词语的方式不熟悉、有的孩子感到害羞,因此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会越来越棒。
三、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这个环节,我特别的开心,一是因为孩子们能很快的知道“什么是自由朗读”,并都积极开始朗读,其中李文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边读头边随着节奏摆动,表情也很丰富。我及时的表扬了他,后来她一节课都很积极。二是因为孩子在用词语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抓住主旨,没人“跑偏”。他们说“钱塘江大潮壮观”、“气势雄伟”、“来势汹涌”、“奇特”······当我说能不能用文中一个最能概括的词语来回答时,几位学生很快地就说出了“天下奇观”,我顺势问道“这里的奇怎么解释?”李柄睿脱口而出“少有的”,其他孩子补充到“罕见的”、“奇特的”,我真为他们骄傲,第一次学习现代文,就有这样的理解力。
四、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些段落是写钱塘江大潮的全过程的?
孩子们的朗读还是不错的,也在尽力有感情的朗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越来越好。只是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到位,站起来只能回答一个段落,后来经过提示,也找到了答案,就是文章的2-5自然段。我后来反思,可能问题问的有点难理解,以后要尽量将语言简单化。
五、老师朗读2-5段,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也是第二课时进行的讲解。课前对第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孩子们听的还是很认真的,尤其于曜恺,看似一节课没认真听,但是复习时,全部回答正确,还可以说是全部抢答正确。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都能回答,只是语言不够精确,后来我进行了补充,有部分孩子很认真的做笔记,但是也有个别孩子觉得太简单而骄傲。
六、默读2-5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这是这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开始孩子们不知道如何画句子,有的画了词语,有的画了半句话,后来经过提示都画出了完整的一句话。当我让分享时,孩子们积极的举手,并说明了原因。这个过程我很享受,因为课堂真的交回了他们手中,我只是听着,稍加评论,并指导朗读。在这个环节中,乔韵芝、赵元浩、闫佳岐、乔一轩等的回答让人十分振奋,有些害羞的同学也被带动起来了,但遗憾的是,还有一些孩子不愿意参与、不敢参与。后来,当我们再次读的时候,孩子们都很投入,感情饱满,杨镇赫还主动要求要自己读,闫佳岐和于曜恺还因为没让他俩朗读而有点小意见。
七、再次朗读第4自然段,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什么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景象?
这一段是重点段,里面包含了很多知识:写作的顺序、修辞等。修辞孩子们不陌生,很快就找到了,顺序有些难,但乔治璋同学表现让人惊奇,他虽然没说出顺序是什么,但是他说了两个重要的词语“再近些”、“越来越近”,一下子提醒了其他孩子,“由远及近”的顺序直接就出来了。
八、轻声朗读第5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
孩子们说的还是不错的,但有几个孩子不能投入,有些语言不够严肃。大部分孩子说的还是不错的。
九、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十、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整节课,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很积极,基本都能跟随我的步伐。第一次接触现代文,他们的反映是非常棒的,大部分知识都是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感悟。我很享受这样的课堂,孩子们也很喜欢。课后,很多孩子还追着我问“老师,我表现怎么样?”哈哈,看来他们也很有成就感。
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会更加优秀,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是Numb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