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致辞 > 演讲稿

预防事故演讲稿

时间:2025-05-02 17:56:06
预防事故演讲稿

预防事故演讲稿

演讲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预防事故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预防事故演讲稿1

事故预防原理

(一)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违反人们意愿,并可能使有目的的活动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终止,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有自然事故和人为事故之分。自然事故是指由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如地震、洪水、旱灾、山崩、滑坡、龙卷风等引起的事故。人为事故是指由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事故,这类事故既然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就能够预防。事故之所以可以预防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特性和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特性和规律,并能合理应用,事先采用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就可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一般来说事故具有以下特性:

1.因果性

因果性是说一切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中的人身伤害事故是由物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以及对突发的意外事件处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2.偶然性

事故具有偶然性,是说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事故的随机性表明它服从统计规律,因而可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预测,找出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预防事故提供依据。

3.潜伏性

事故的潜伏性是说事故在尚未发生或还未造成后果之时,是不会显现出来的,好像一切都处在正常和平静状态。但是生产中的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这些危险因素未被消除,事故总会发生的。事故的这一特征要求人们消除盲目性和麻痹思想,常备不懈,居安思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要在事故发生之前充分辨识潜在危险因素,事先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防止危险因素转化为事故。

(二)伤亡事故致因理论

1.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50多年前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称之为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图6—1对该法则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图6—1重伤的基础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然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子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2.事故的因果连锁

海因里希提出了伤亡事故的发生是按照图6—2所示的顺序进行的:

(1)遗传及社会环境因素可能造成人的性格鲁莽、固执、贪婪。

(2)人的缺点如性格过激、暴躁、轻率、素养差,以及缺乏安全知识等先天或后天因素,是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间接原因。

(3)人的过失或缺点,产生不安全动作或促成机械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例如拆除安全防护装置,转动设备缺乏防护罩、照明不良等,这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4)事故由于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引起失去控制的事件。

(5)伤害事故造成人员伤害。

上述5个因素顺序说明了人身伤害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前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的因果连锅关系可以用多米诺骨牌原理来阐述(如图6—2所示)。事故因果连锁原理强调,安全工作的重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使连锁中断,预防伤害事故发生。

图6—2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

3.轨迹交叉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是人一机“两方共系”(即两个方面共存在于一个系统)中能量逆流的两系列,其轨迹交叉点就会构成事故。这里将系统分成人与物两个连锁系统。在人的连锁系列中,不安全行为是基于生理、心理、动作几个方面产生的,而人的行为表现又取决于遗传、社会环境。人的连锁系列展开如下:

(1)生理遗传、社会环境与企业管理上的缺陷;

(2)后天的心理缺陷(这是由(1)引起的心理、生理上的缺陷,安全意识低下,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等);

(3)人的不安全行为(由(1)和(2)而产生不安全动作)。

在物的系列中,从设计、制造直到使用整个过程,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安全状态,引起事故的连锁系列如下:

(1)设计、制造缺陷,由于设计计算错误或结构上不合理,制造时选用不合要求的材料,加工方法有误等而使机械、设备和其他产品有缺陷;

(2)使用、维修和保养过程中有缺陷,如机械设备使用时间过长,产生磨损、老化、腐蚀等时容易发生故障,维修保养不良,超负荷运转等都有可能使性能下降;

(3)物的不安全状态,由于设计、制造、使用、维修保养有缺陷,使机械设备存在事故隐患。

由此可见,在生产过程中,人的系列运动轨迹(1)~(2)~(3)与物的系列运动轨迹是(1)~(2)~(3),两系列轨迹相交的时间与空间(时空),就是发生伤亡事故的“时空”,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则将在此时间、此空间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机械设备或危险物质的隐患,消除人为过失,则两个连锁系列运动轨迹不能相交,事故就不会发生。中断人的连锁系列,则要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从生理、心理和操作上控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中断物的连锁系列,就是要推行“失误一防护”系统,即在机械设备上安装安全防护设施,提高本质安全性,即使人操作失误,装置本身的安全防护系统全自动动作,从而可避免伤亡事故发生。

4.能量转移论

任何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能量,人们利用能量做功实现生产目的。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是在受约束和限制的条件下,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有序流动,如果能量超越了这些约束和限制,发生了能量外溢,便失去了控制,当能量作用于人体,并且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则会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能量转移论认为,可以用屏蔽的方法防止不希望的能量转移。根据这个原理采取防止能量转移的措施,就可能有效控制伤亡事故的发生。防止能量转移的方法有许多:如限制能量,包括限制转动部件的速度、用低电压设备、用无危险性的溶剂等;防止能量释放,如密封、绝缘、用安全带等;在人与能量之间加屏蔽,如防火门、防爆墙、防护栏杆及警 ……此处隐藏9305个字……故调查就是指对事故物证、事实材料、证人材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的工作。事故的调查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事故调查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展,首先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调查人员要客观地查明导致事故的所有事实与细节,不要过早、过多地牵扯到事故的责任与处罚方面的事务中去。进行事故调查不要采取追究责任的态度,而要注意摆脱当事人内疚或者害怕遭到指责、处罚等顾虑的影响。要将造成事故的原因与事故责任作为不同层次的问题加以调查处理,如果把重点先放在追究事故的责任工,就会难以弄清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

第十七条事故调查的程序

1.现场处理: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做好现场标志。

2.物证搜集:搜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3.事实材料搜集:搜集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材料,如发生事故的部门、地点、时间,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情况,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工作情况、操作动作或位置,他们过去的事故记录;搜集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如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情况,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物理性能分析,设计工艺、工作指令、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工作状况及物质取样分析记录,个人防护措施状况,个人的健康状况,其他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第十八条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1.查明事故经过,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物、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经过认真、客观、全面、细致、准确地分析,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2.事故分析步骤,首先整理和仔细阅读调查材料,对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法、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等七项内容进行分析,确定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时,应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时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再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

定主要责任者。

第十九条事故性质通常分为三类

1.责任事故,就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即由于人们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变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是技术改造、科学试验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的无法预料事故。但是,对于能够预见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伤亡事故,或没有经过认真研究解决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内。

3.破坏性事故,即为达到即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对巳确定破坏性事故的,应由公安机关和企业保卫部门认真追查,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根据对事故分析的原因,制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同时,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对于重大末逐事故不可掉以轻心,也应严肃认真按上述要求,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第二十一条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组应着重把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责任分析和处理意见以及本次事故的教训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等写成文字报告,经调查组人员签字后报批。如调查组内部有分歧,应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对照政策法规研究,统一认识。

第二十二条事故的审理和结案

1.事故调查处理结论报出后,须经有关部门审批方能结案。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

2.关于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根据其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责任,重要责任,一般责任,还是领导责任等,予以应得的处分。

3.事故教训是用生命换来的,是研究改进措施、进行安全教育难得的资料。因此,要把事故调查处理的文件、资料等长期完整的保存起来。

预防事故演讲稿4

踩踏事故如何预防

专家表示,可能导致踩踏事故的原因主要为:

1.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

2.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3.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4.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踩踏。

在出现混乱局面后,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准备。发生拥挤时,要防止脚下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与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

同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不要有弯腰系鞋带以及之类的动作。弯腰时身体最易失去平衡,摔倒在地。逃生时不要紧贴栏杆、墙壁或墙壁的死角,不要从高处往下乱跳。在拥挤人群中,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胸前,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不慎倒地时,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重要脏器,侧躺在地。

预防事故演讲稿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遵守交通法规远离交通事故》。

同学们,交通安全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校师生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平安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责任十分重大。近几年来,由于交通运输工具的大量增加,交通安全事故已排在了各种事故的首位,在学生伤亡事故中也占了较大的比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同学们对道路交通法规知之甚少,自我防范意识较差而造成的。

交通事故就像一只可怕的老虎,它每天24小时窥视着我们的生命,只要我们有一点点的疏忽,它就有可能将我们的生命吞噬。在此,我要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一、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二、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要密切注意机动车的行驶情况,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当我们穿越马路时,要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要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

四、未满12周岁的同学不骑自行车上路。

五、放学后不要在校门口因等人而堵塞交通,有车接送的同学,要告诉家长尽量不要因停车而影响同学们的出行,停车时离校门要远一些。

同学们,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位同学的责任。让我们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交通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文明出行,让交通事故远离我们的生活,让平安与幸福永远伴在你我左右!

《预防事故演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