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著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著读后感1你们听说过《水浒传》这本书吗?我想你们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吧!因为《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的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它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不仅为(我国历史读者所喜爱,而且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水浒传》所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到失败的过程。宋江起义在历史的记载里确有其事,它发生在宋徽宗宣时期。
“忠义”二字既是水浒英雄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团结奋战的思想基础,也是他们从成功走向失败的思想根源。“忠”字既有忠于梁山事业的的一面,又有终于大宋皇朝的一面。“义”字,既有被压迫者互相帮助、团结御悔、齐心协力反抗封建压迫的一面,又有不分是非曲直、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一面。显然,这里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宋江等人和李逵等人对这两个字的理解也并不完全一致。“忠”与“义”一旦发生了矛盾,“义”要服从于“忠”,忠于梁山事业的人就要要服从于大宋皇帝。
在整一本书里,我觉得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一章最为精彩,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自己的意象。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再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他在擒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在艺术上,《水浒传》的故事十分富于传奇性;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准确、洗练,富于生活气息。但是书中的不少描写富有迷信色彩;有些场面写得过于血腥,有的就倾向自然主义。此外,全书的艺术风格也不大统一,前半部分多为精雕细刻,后半部分就显得草草成文。
在国外,《水浒传》已被译为英、法、德、俄、朝、越、泰、日等十多种文字,在东西方广为流传,也成为了我国与世界各地人民共同享有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名著读后感2前不久,我拜读了英国小说家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那传奇般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部小说讲述了鲁滨逊放弃安逸的生活,先后四次出海冒险的经历。最扣人心弦的是他第四次出海,船在赤道附近遭遇了风暴,除了鲁滨逊之外,其他的同行者全都葬身大海。独自一人流落到荒岛的鲁滨逊,他凭借着自己那无比顽强的毅力和那永不言弃的精神,在绝望岛上坚强地活了下来,建城堡,种粮食,烧陶器,养山羊……打造了他自己28年的传奇人生。
看完了整个故事,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刚刚流落荒岛的时候,鲁滨逊他也曾痛苦过,绝望过,从他将荒岛命名为“绝望岛”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很快就从痛苦和绝望中走了出来,生的欲望激励着他奋勇向前。因为他知道,一切的困难和磨难都只是暂时的,精彩,就在不远的前方。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越活越精彩,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够在28年之后得以重返故乡。
盖上书本,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再想想我自己,我心中暗自羞愧。记得那是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们一家和叔叔婶婶他们等几个家庭一起出外旅游。那里有一条玻璃栈道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我们也慕名前往。那栈道嵌在崖壁之上。天生恐高的我一站到上面,顿时就头昏目眩,刚走出三两步,我就有一种要往下坠落的感觉。叔叔婶婶他们一直在鼓励着我往前看,不要紧盯着自己的脚底下。我努力地抬起头来,刚又往前迈出几步,一只飞鸟从旁边飞过,我吓得连忙冲回了起点,说什么也不肯再往前迈上一步了。爸爸妈妈放心不下我,就只好留下来陪我了。叔叔他们带着我那刚刚上幼儿园的小堂弟继续往前。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堂弟将他的手机递给了我。看着里面那些绝美的照片,我的心中空有羡慕之情。我的堂弟似笑非笑地对我说:“要不,回去之后,我将你的照片也P到里面吧,怎么样?”这句话真让我羞愧难当。
现在想想,要是我当时也能够像鲁滨逊一样,多一点坚持,多几分勇敢,我就一定能够战胜心中的恐惧,就一定能够在那绝美的图画当中也留下自己的身影。
是啊,只要你够勇敢,只要你够坚强,精彩,就在不远的前方!
名著读后感3这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草船借箭》,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主要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让他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接着,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装备和人员。第三天,诸葛亮趁大雾漫天的凌晨,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最令我佩服的是他每次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以,他做事才能够胸有成竹、不紧不慢、从容冷静。
当他准备和吴国联合抗曹时,就知道周瑜会因为嫉妒为难自己,所以,他提前观察好了天象。当周瑜布置借箭任务时,他立刻自信满满地答应了,并且告诉周瑜三天即可。接着,他让鲁肃准备好材料。当这一切都准备妥当时,第三天,他才能从容不迫,冷静指挥,成功完成任务。可见,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打无准备的仗,事前的准备十分重要,否则,事到临头,怎能沉稳应对,怎能成功呢?
这让我想起了那次考试。考试前一天,我为了看新买的课外书,只草草看了两眼复习资料,便津津有味地投入了课外书的怀抱。
第二天考试时,面对试卷上密密麻麻的字,我完全慌了神,脑海中一片空白,根本无法很快写出正确答案。好不容易结束了考试,我知道这次肯定没考好。
试卷发下来了,当我拿着一团糟的试卷回到家后,妈妈的脸色变得很难看。妈妈叫我坐下,和我一起分析考砸的原因,我只得承认是自己考前没好好复习,只顾着看课外书了。妈妈严肃地说:“你已经知道原因了,这次考试输在没有好好准备,下次一定要提前做好复习。考试就像打仗,千万不要打无准备的仗!”妈妈的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想到了《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是啊,诸葛亮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怎么可能成功借箭呢?
我们平时做事情,也要像诸葛亮一样,凡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成竹在胸,才能打赢每一场“战役”!
名著读后感4《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介绍了西方心理学名著50部,一方面探讨了科学心理学的涵义及其诞生过程,另一方面围绕心理学传统主题或分支,对各学派进行比较,既评介了心理学各领域中的经典研究,又指出了各领域的新近发展趋势。《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介绍的心理学名著可分为3类,分别是:系统研究西 ……此处隐藏6377个字……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所有人都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我们作为小孩子,却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的。”这是安利柯的老师给我们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爱。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心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想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同样也需要去理解我们的辛辛苦苦的老师和教育我们的爸爸妈妈。
名著读后感13《西游记》应该是最为熟悉的。我在自己上小学时就全部阅读完毕了,而且阅读了不止一遍两遍。
《朝花夕拾》也是很早就阅读过的,同样很喜欢。我觉得,这是鲁迅的众多书籍中最值得也最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一部。
《名人传》对我来说比较特别,早就购买了这部书,也粗略地读过,而比较系统、仔细地阅读,还得算这一次。阅读的时间比较长,最后的一篇《托尔斯泰传》读完已经是今年的7月22日。所阅读的是傅雷的译本,他学养深厚,作风严谨,又与罗曼·罗兰本人有过直接的通信交流,对作者作品的感受远超常人,译文自然十分出色,颇具神韵。不过,他的译本诞生于六七十年前,其中的人名地名多有与现在不同的,这是时代所限,虽是不能苛求,但多少形成了一点阅读的障碍。
《童年》的情况与《名人传》相似,我早就购买、阅读过,这次是重读。原先的那本不知怎么找不到了,还特意重买了一本。顺便的,又阅读了《在人间》,阅读了《我的大学》,将这“三部曲”一网打尽。说实在的,我并不很喜欢这几本书,其中的文化习俗之类有太大的疏远感,长长怪异的人名总是记不清楚,那琐碎的讲述风格我也感到厌烦。唉,如果不是看在“名著”、看在高尔基的面子上,我早把这书扔到一边去了。大概是同样的原因,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我在学生时代也都只阅读了开头而最终没有看完。可能,我对俄罗斯(苏联)的文学作品缺少感觉、缺少缘份吧,外国文学,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法国的、美国的、英国的。不过,同为俄罗斯(苏联)的文学作品,《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卓娅和苏拉的故事》以及契诃夫的小说等我却能读得进去,甚至是读得津津有味,这又有些奇怪了。
最后,来说说令我难以释怀的《繁星·春水》。
我本来是很喜欢“冰心体”短诗的,阅读这本书,被我视为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我特意将它安排在寒假来读,在辞旧迎新之际品读此书,更能为美好的节日增添一份春意吧!
名著读后感14前段时间,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感触深刻。我印象最深其中一篇名为“百家争鸣”的文章。
乍看题目——百家争鸣。哎哟,妈哎!百家?吓死人哦!
其实,百家争鸣的“百”并不是实数,而是形容各种学派数目之多。实际上,当时比较强盛的只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此外,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等一系列思想家。每一家的主张各不相同。
儒家的创始人是秦秋末期的孔子,他主张恢复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战国时代,孟轲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讲究“仁义”,而且特别强调“义”,把它当作判断是非的标准。
后来,人们把儒家学说又称为“孔孟之道”。
儒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荀子,即荀况。荀子虽是儒家,可是跟孟子的思想不一样。他主张变革。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法家的学说同儒家不同,代表人物韩非反对儒家提倡的“礼”和“仁”,认为那是行不通的。他主张“法治”,即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制度。这些都是为了加 强 君主集权,所以那些改革的政治家都赞成法家的学说。秦王赢政就一方面重用李斯,一方面还特地召见了韩非。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到了战国时代,庄子(庄周)发扬了他的学说。道家的主张又与法家不同,他们反对繁琐苛刻的法令,认为这是天下不安定的根源,主张“无为而治”,要统法者满足现状,不要有所作为,一切听其“自然”。
道家的学说反映了不满现实却又逃避现实的思想。
墨家又有另外的看法。墨家的创始人是那位止楚攻宋的墨子(墨翟)。他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是由于人们不相爱,所以提出“兼爱”和“非攻”的主张,反对损害别人,反对战争。他还要求任用贤人,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形形色色的学派,形形色色的主张,使人眼花缭乱。我认为,社会动乱,是因为——人们都太坚持自己的想法,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为一点小事大动肝火,值吗?对了怎么样?错了又怎么样?真应了那句话:“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
但是,每个观点也都有些道理,如果能够汲百家之长,补自己之短,世间就会安定许多。
名著读后感15很久以前,我读完了一本名著《童年》,它是由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创作的。在《童年》中,作者大多数是以孩子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们不禁感叹道:“可怜的孩子,谁的童年有你凄惨!”书中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小主人公阿廖沙自父亲逝世后在外公家里度过的艰辛岁月。在外公家里,没有一点家庭温暖,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事是司空见惯的,很显然,阿廖沙在这里生活时,内心充满了恐惧,胆战心惊的,生怕做错了事,但是,还好有外婆的细心呵护,她成了阿廖沙童年时代唯一的精神支柱。可以说,《童年》是高尔基的真实写照,也是19世纪70、80年代俄国社会的缩影,它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俄国人民,尤其是“铅样沉重”的残忍可怕的小市民世界的生活环境。
童年生活是一个人生命当中最美好的回忆。正在享受童年的孩子就像春天中含苞待放的花朵,充满着好奇与活力。但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却是一波三折,懵懂的他整日生活在惶恐、吵闹的阴影之下,面对凶狠、残暴的外公和自私自利的小舅舅雅科夫,阿廖沙必须学会坚强、学会忍让。
在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人出现在他的身边—外婆阿库琳娜。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宽大的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婆的庇护和疼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到了阿廖沙十岁那年,他的母亲与世长辞,家中已没有了依靠,所以他不得不走入社会,独立谋生。这个不幸的孤儿从此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可想而知,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一定是风餐露宿,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也许,正是因为他历尽千辛万苦,看透了这险恶的社会,整个国家民不聊生,战乱纷飞,所以他从1892年后,就以笔当枪,用文章来批判这个社会,以至于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颂。
自从看完《童年》之后,我觉得21世纪的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