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合集1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电影讲述的是地点是一艘名为“弗吉尼亚人”的船,锅炉工人见到一个放在钢琴上的白人弃婴,他就是主人公钢琴天才1900——他的名字就叫1900,二十世纪的第一年的第一个月被捡到的天才。
他一生都在那艘船上,从未下来过,没有身份,没有了家人,似乎是飘在人间的一阵风,带着钢琴声,路过人间,惊艳过一段时光。最后船要被炸毁了,他仍然留在那里,和船一起消失。仿佛这一生并不是为了来过,而是一名使者,代表着钢琴声,来这一趟,只为展示天籁。他唯一留下的,是一个被毁掉的录制了他为一个一见倾心的女孩演奏曲的光盘,光盘原本是要送给那个女孩的,那个女孩告诉他可以去岸上找她。他一直在船上生活,一直漂泊在海上,“弗吉尼亚人”号就是他的世界,他曾穿上好看的驼色大衣,去岸上听听海的声音,从岸上看看他的大海,但他没有上岸。看着无穷尽的世界,他转身回到了船上,并从此再未想过离开。
“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他说音乐是无限的,但是键盘是有限的,他可以从有限的键盘看到无限的音乐,这让他安心,让他自得其乐,他过惯了这样的生活。而世界是无限的,“无穷无尽,键盘无限大,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他说世界这个“键盘”奏出的音乐“不是给凡人奏的,是给上帝奏的。”
他的才能足以在世界任何一隅活得潇洒,他随便一首曲子都可以带来极大的财富和名誉,而他不是为了活着,他把那个光盘毁了,他说“没有我,我的音乐哪儿也不去”。
有些人把“佛吉尼亚人”号船比喻成作者眼中的世外桃源,1900不肯离开船,提现的那个时代的人对“世外桃源”的追求和向往。但我想说说我的想法。
我很羡慕他,我很羡慕知道自己“使命”的人。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这一生的路怎么走,有些人经历跌宕,最后也能找到自己的路,关于成功,我不停地修正它于我的定义,后来,我觉得是,找的自己的使命,然后为之无怨无悔,便是成功。
有人求功名,有人求财富,有人继承然后发扬光大,追求使命的感觉如此崇高而无畏,以至于一路的艰难和困顿,诱惑和陷阱都不再。就像《穆斯林的葬礼》中去往耶路撒冷的年老的“巴巴”,一生以琢玉为生的的匠人梁亦清,看到玉就看到使命的韩子奇……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幸运,可以得知自己的使命,于是这些人,就只能平庸,于世界平庸,于一生平庸。
1900的使命,或许只是为了向世人传递天使的声音吧,他被遗弃在钢琴键盘上,他死的时候没有户口,去到天堂或许都进不了门,要问这一生做过什么,那只能是毕生都在音乐中。大海把纷扰隔开,把“佛吉尼亚人”号围成一个天堂,他就这里完成他的使命,不用上岸,不用去面对无穷尽的世界,只在这海上过完这一生,船在人在,船靠岸炸毁,人也不愿留下。
平凡如我们,没有让世人惊艳的光芒,但也是每个人都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间呀,或平凡或琐碎,又或者能温柔一寸天地。我看过有医者兢兢业业,我看过工人勤勤勉勉,我甚至被拾荒者堆满的小屋感动过,努力地活着去承接生命赋予的责任,又何尝不是在完成使命呢?
真希望足够幸运,找到能够在生命的尽头回想时,可以骄傲地说出“我是为你而生”的,可以无悔地完成“使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这部差不多三个小时的影片,前面的两个小时其实都是在为后面的半个小时做铺垫,1900与麦克斯的对话才是影片真正想说的话。1900无父无母,没有生日,没有出生登记,没有身份证明,没有职位……一个正常的身处自己造出来的社会的人该有的不该有的一切他都没有。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没有一切束缚,享受着自己的孤独。孤独这个词有时候用在他身上其实不是很合适,他有着一个大家庭,比我们更大的家庭——船上的工作人员都是他的家人,从丹尼到船长,无一不对他关怀备至,呵护着他的成长,后来他还拥有了真正的知己麦克斯,拥有音乐这位精神伴侣。但是为什么说他孤独呢,我们很多人的精神家园都立足于土地之上,1900从未踏上陆地一步,所以我们定义他为孤独。其实船就是1900的根,大海就是1900自由驰骋的精神家园。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我们做了很多自我矛盾的事情。害怕孤独,于是开始群居,族群、村落、城市,最后却又把彼此隔绝起来了;寻求保护,于是建造房子,房子越来越坚固,危险却还是如影随形;想要温饱,却又让一日三餐变成重担;渴望自由,却又用各种社会关系把自己束缚起来……人类最后把自己的家园变成了牢笼,孤独的牢笼。我们其实都是羡慕1900的,他拥有真正的自由,不必为了各种证在政府部门之间跑来跑去,不用为了一日三餐奔波劳碌。即使我们拥有各种存在的证明,当我们逝去之后,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虚的,唯有身边的亲友记得你曾经存在过。如果我是麦克
斯,大概也不会强迫1900下船,我估计会想要跟他一起粉身碎骨同葬海底。1900称陆地“是上帝的钢琴”,我觉得非常贴切。人类一直认为自己很强大,特别是今天科技的发达,潜入海底、探索宇宙,看起来是无所不能了。但我们是不是“选错了位置”呢?这琴键对我们来说会不会太大了?一个干干净净的温馨的家,温饱的一日三餐,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基本需求。也许有人会说人类已经进化到高级阶段,在满足更高层次的追求。但今天我们所
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最基本的需求么?甚至这些在今天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我对1900最后那一段话深有感触,“老天,你看到那些街道了吗?光是街道就已有上千条。你在陆地上该怎么办?你要怎么只选择一条街……只选择一个女人,一间房子,只选择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只选择观看某个景色,一种死法。整个世界,对你而言只不过是个重担。”“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女人,是个太长的旅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个我不知该从何谱起的乐章。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但更好地是,我可以步下人生的舞台。毕竟,对人们而言我并不存在。”1900的一生颇有点悄悄的来悄悄地去的意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舞台。虽然他不能选择何时开幕,但他选择了何时谢幕,对吧。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海上钢琴师是一年前我美国的一位网友推荐给我的,当时我问遍了吉林市的音像商店,没有一家有。前几天无意中发现了这部电影的光盘,迫不及待地买了回来。其实我很少看国外的大片,所以也无从比较。这部电影没有《十面埋伏》宏伟漂亮的场景,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天下无贼》的轻松搞笑的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寓意深远的悲剧,连这里发生的爱情都那么短暂和凄凉。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名字叫1900,因为他是1900年一位船员 ……此处隐藏11880个字……多少彻夜的哀愁。爱情的火花稍纵即逝,就是那么浅浅的一个吻,让他不在孤独,也让他更加忧伤,好在有一张残缺的唱片,记录了那段温情的往事。是啊,这大游轮上又有过多少虚情假意的送别,就像我轻轻的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只有1900是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这个在花名册里没有名字的人,反倒存在的实实在在,并且为远处的社会所感到不耻。有点类似桃花园,只不过他的桃花园每次只发放20xx张门票,园子不大但应有尽有,里面待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乐融融。又像仓央嘉措,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但他还是少了那份性情,去到街头流浪,去做最美的情郎。他既是高贵的,也是懦弱的。脑海里刻着他现在舷梯中间的画面,那一刻迟疑了,无法去感触他的内心,似乎有点像抛出的帽子那样不自主。电影艺术也是引发人类思考的,如果换了我现在哪里,一定会走下去,去陆地上看看海,去街头或者是地下室去弹奏,勇敢与平凡总是一步之差,思想与行动也是一步之差。但他还是回去了,所以他依旧是1900,那个海上出生,海里弹奏的钢琴师。借用几句古诗,来再次表达对他的感情吧。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传奇。《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艘远洋客轮上被遗弃的婴儿“1900”的传奇一生。喜欢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是它的音乐,还有就是“1900”以及他和好友Max之间的那份友谊。
影片的配乐出自大师EnnioMorricone颜尼欧·莫里克奈之手,曲风典雅,深情飘逸。影片被誉为是1999年最不容错过的电影原声带之一。我是个喜欢音乐的人,虽然不懂音乐,但并不影响我的喜爱,只要能感染到我的音乐我都喜欢。我喜欢电影里的音乐,那优美动听的琴声,喜欢电影里的浪漫,唯美的画面与音乐的融合。无处不在的音乐荡气回肠,总会触动你的心,融化你的心。
一个传奇的人,就会有与人不同之处。1900一出生就被遗弃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上,还好,他遇上了烧煤工人丹尼博德曼DannyBoodman,丹尼博德曼收养了他。于是1900就有了“丹尼博德曼T。D。雷蒙1900”这个有趣的名字。他自小聪明伶俐,非常可爱,船上的许多工人都喜欢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孩。然而命运并没在此停止转变,丹尼在工作中意外去世了。他再次成了孤儿,直到一天他遇上了那架钢琴,而后音乐成了他的一切。
他的音乐也是这么与众不同,过人的天赋让他无师自通,他的音乐能表达出一个人的思想,并且很恰当。他的音乐总是让人们沉迷其中,为他欢呼鼓掌。而为之疯狂,震撼的当属1900与爵士乐的始祖Jelly、Roll、Morton的那场音乐较量,他弹完后的琴弦竟能点燃烟。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可是,有这样的音乐存在,弹琴的人对琴的熟悉程度,对音乐的感知那是一个奇迹了。Jelly、Roll、Morton也为他感到无力之感,好音乐总能打动人,1900的琴声就是这样,琴声完毕,在场的人还是呆呆的沉迷其中。我也震撼,心潮澎湃!
我一直都说我是一个只爱看喜剧的人,对于伤感的故事我总是不敢面对。1900有他辉煌的一面,也有令人感到惋惜的一面,就是他对世俗的排斥和戒心,至始至终他也没有上过岸,就是心爱的初恋他也是选择了放弃。他的一生不完美,他的一生是传奇,那只是别人的看法,我想只有他每一的朋友MAX能理解他吧。人的一生不一定总是不完美的,太过完美就不完美了。上帝给他一双灵动的双手,一个奇迹,同时也会给普通人没有的一种纯朴,也许是这样,他的音乐才是那么的纯净吧。
并不是他的世界缺少什么,他有他的事业-弹琴,有朋友MAX,有初恋。特别值得一说的当然是他的唯一好友MAX,有人说得一知己,人生无憾。Max和1900从认识到max的全力寻找与劝说1900离开要炸毁的游轮,直到最后一刻他们才依依惜别,都是令人感动的。有这样的好友,真为1900感到高兴。有的人,知道一生的终止也没发现像max这样的人出现,1900是幸运的。
喜爱钢琴师,喜爱1900,max。人的一生不求辉煌,只求一知己,一个喜欢的事业,一个喜欢的人,有亲人,世界不需要多大,一个游轮一般大小足矣。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一直以来,都很羡慕会弹奏钢琴的人,觉得那在琴键上灵活跃动的手指像活泼的的精灵一样,那悦耳的音乐更让人痴迷不已。于是在高中毕业之后,怀着对钢琴的热衷,我也开始学习钢琴,但学习的过程让我很失望。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年幼的孩子被家长送到老师面前,然后开始无止尽的练习,这些孩子不是极其厌倦弹琴就是在期待一次在世人面前炫耀的机会。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琴只是为了拿那个所谓的等级证书,而老师也只要求学生把考级的乐曲弹好就行了。没有真实的感情,没有耐心的聆听,一切只是机械。于是我悄然退出这个潮流,不是因为我的毅力不够坚强,而是我没有看到我所期望的场景。
这样的失望缠绕了我很久,直到我遇到他——1900,那个天才海上钢琴师。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仅仅为了他如行云流水般的琴声而折服,为他的惊人的技巧而赞叹不已。可是当我一遍遍再次观看后,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尤其是关于钢琴,我好像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场景,虽然是在电影里。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故事。整部影片与《天堂电影院》一样,都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
很多人称其为天才钢琴师,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因为钢琴不是他获取荣誉的工具,而是他灵魂的寄托,是他抒发自我的方式。1900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忧郁和单纯,长期漂流于海上使他不善与人交流,
他不知道如何像心爱女孩表达的爱意,他所有的只有那钢琴,那随他心意转换的曲调,就是他的语言,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随着岁月的流逝,1900变得更敏锐和优雅,也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他给船上所有的人演奏,从富商贵胄,到贩夫走卒,穿越岁月,穿越过所有的甲板和船舱,他走到哪里,便是人们忘却痛苦忧伤的一刻,人们忘情的沉醉在他的琴声中,跟随他的节拍欢乐起舞。他不需要任何琴谱,他随意弹奏的音符就是他的述说,手在琴上,心灵却神游大地,无所不至。没有任何羁绊,即使在波涛汹涌的时候,他依然自如地随着跌宕的轮船自如地演奏钢琴,这些都不是他的技巧,而是他的灵魂已经与钢琴融为一体,他只是任自己的灵魂自由飞舞而已。在那不大的轮船上,他拥有了最大的快乐。
当1900成功的击败来自陆上的钢琴大师时,他本有机会去到更广阔的空间,一展自己的才华。可以在即将踏上陆地的时候,他放弃了。他放弃了并不是因为他畏惧了,而是因为他意识到陆地上也许有无止境的新奇,但却不是他所追求。他不在乎这个世界是否认可他的存在,他在乎是自己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于是他在船上安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直到船被炸毁,他也没有离开。他始终都忠诚于自己灵魂,他像个不沾人间烟火的天使一样,悄然飞入天堂。他原本可以成为垂名青史的钢琴家,但他却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在海上油轮上弹奏的钢琴师。这也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钢琴、对音乐,最单纯、最忠诚的感情,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灵魂与钢琴的融合。我想这是时下钢琴学习者最缺乏的东西了。